不要小看了初秋养生的重要性,天气骤凉,人们容易得病,那么你知道初秋养生的小常识吗?首先饮食方面宜早吃粥,晚喝汤,多吃白色食物防燥。
天气转凉,秋季的温度反差很大,让人们很难适应。秋季又是疾病高发的季节,尤其是肠胃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因为季节的转变人们的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小编提醒大家,在秋季来临之际要做好养生工作,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来袭。
初秋养生小常识
穿衣:不宜露脚、露肩、穿露脐、穿紧身牛仔裤
专家说,秋季早晚温差大,而且又多雨,喜欢赤脚穿时尚凉拖的女性极易因此受寒着凉,导致子宫、下腹部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经期提前或延迟,严重者还会因子宫肌痉挛、组织缺血而致痛经。专家建议,即使在秋天多雨季节,最好也不要为贪图方便赤脚穿凉拖。在室内空调房里,最好还要记得穿双薄丝袜。
秋季气温较凉,此时依然常穿吊带装、露背装的女性,颈背肌肉很容易因寒气侵入诱发颈椎病。专家提醒,爱美女性秋凉后还应尽量少穿露肩、露背装,以免颈椎、腰椎受寒。如果一定要穿,不妨在外加件镂空的小外套,或者披条质地柔软的丝巾,既能够保护颈椎,又不失仪态。
秋以来,很多爱美女性仍穿露脐,导致肚脐受凉,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因此,在着露脐装时应注意对脐部的养护。首先要注意脐部的卫生,要常清洗积于此的汗液。其次就是要注意防“风”,早、晚天气较凉爽,或者阴雨天气温较低时最好不要穿过露的服装,电扇、空调的凉风不要正对着脐部猛吹,穿露脐装骑摩托车或自行车时车速不宜太快等,以防病从“脐”入。
入秋后,很多女性喜欢穿紧身内裤和牛仔裤,这样便在特殊部位营造了一个高温潮湿的小气候,便于霉菌大量繁殖。注意紧身牛仔裤秋天要少穿。
饮食:早吃粥,晚喝汤,多吃白色食物防燥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的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吃冰冻食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特别是体虚者,此时骤用补药或补品势必难以消化吸收。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脾胃应有一个调整适应的阶段。可先补食一些既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红枣、莲藕等。
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它们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效。
为了防范秋燥对人体的影响,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燥”为原则,以防秋燥伤阴。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
因白色食物与肺部对应,与肺同系统的器官有大肠、皮肤、喉咙、支气管等,所以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例如白萝卜、白菜、高丽菜、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中药材有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等。
睡眠:晚上要睡得好,养成午休习惯
早睡以敛肺气,早起以舒肺气,使肺之收敛舒展与秋季的气候相适应。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容易失眠的老年人睡前忌多言及饮食。
睡眠的时间应该随着年纪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般情况下青少年需要8~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年人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老年人需要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而体质较为虚弱的人士则需要相应的增加睡眠休息时间。
睡眠深的话,睡醒之后身体的疲乏感会消失,全身都感觉舒适轻松,精神焕发,相反如果睡眠很浅的话,例如做噩梦、睡眠中途被惊醒等等,醒来之后头晕脑胀、疲乏无力,这样的睡眠时间即使足够的长,也是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
晚上要睡得好之外,午睡也是中医养生中一个推荐的方法。传统中医学中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极衰,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所以养成午休的习惯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方法,现代医学中发现有午休习惯的人患上心血脑管疾病的几率会有所降低。11点到13点这个阶段,午休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佳。
防病:支气管炎、哮喘病、肠胃疾病、热伤风
秋季,是慢性支气管炎高发期,其中有旧疾复发者,也有因着凉的新患者。此类病少则一二周,多则经月不愈。有旧疾者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最好阶段性戒烟,以防复发。正常人也应适当增减衣服,以防受凉而致病。
秋季,冷暖更迭,早晚温差较大,这时哮喘病最易复发。该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有此病史的人对湿度、气候变化比较敏感,且适应能力较弱,所以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秋季又是草枯叶落时节,空气中过敏物质增加。因此,有哮喘病史的人要尽量减少与致敏因素接触,如果有已知过敏原的,应注意避免接触,防止发作。
秋季气温下降,人体受冷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皮激素等分泌增多,对原有胃溃疡等胃部疾患者大为不利。另外,秋季由于阳气弱阴气长,肠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虚而入,损伤脾胃,导致肠胃疾病,所以,有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多参加一些锻炼活动,以改善肠胃道的血液循环,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吃东西要定量、定时,少吃冷饮和瓜果,避免过热、过硬、过辣,以防加重胃疾。
由于秋季天气渐凉,有少人早早就添加许多衣服,唯恐伤风感冒,却不知这样反而易患“热伤风”。常言说“春捂秋冻”、“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是因为人体体温调节是*皮下毛细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的,如果不急于多加衣服,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就能减少伤风感冒的发生。但这并不是说不要加衣服,而一味地去追求“凉”,问题是要加得适当。
运动:注意适量不过度,安全不损伤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在运动时,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时间长短和内容可以因人而异,一般应该做到身体微微有些发热比较好。
运动的幅度、强度都要适当,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晨练前最好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运动时更要选择舒缓的项目。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